贵州“七彩部落”村民收入三年增三倍
“我们村民白天做老板,晚上当演员。”贵州遵义湄潭县金花村支部书记冯燕青告诉记者,通过“茶叶+旅游”的路子,村民仅用3年就奔向了小康,收入增加了3倍多。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
中新社记者近日来到被大山环绕的金花村自然村民组“七彩部落”。据了解,2015年前,这个村民组以种茶为生,村民收入微薄,人均年GDP仅1万多元(人民币,下同),而金花村周围的村子已通过各种方式致富。
“穷则思变,眼看着被周围的村子越拉越远,从村民到村干部都很着急。”冯燕青说,2015年,经过村民集体会议决定,要通过“茶叶+旅游”的方式摆脱贫困。
冯燕青介绍,“七彩部落”抓住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将全组的茶园、田地、山林、黔北民居、名木古树等资源进行评估定价作为资源股,并发动民众按每股1000元注入现金股,成立大清沟旅游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资源和资金,并与外部旅游公司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开发金花村的“绿水青山”。
在大清沟旅游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星福看来,小组村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成功转身,村民通过土地、资金、房屋入股做股东,家家开起农家乐,到了晚上还做演员为游客演节目。
股东、老板、演员,一人分饰三角。小组村民徐学书告诉记者,自己原是种茶的,现在开了“奶茶吧”,平均月入过万元。
2017年,“七彩部落”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成为湄潭县乡村旅游的一个“引爆点”。小组现有乡村餐馆16家、乡村宾馆6家、特色小吃店17家。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家门口就增收致富。
其实,不只是金花村,整个湄潭县历来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和探路者。湄潭县1987年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基地建设”试验。
30年来,湄潭一直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线助推“三农”发展,土地制度“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税收制度“户户减负、均衡减负”,集体产权“四确五定”和入市改革“五明五定”这些改革成果,都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示范样板。
2015年,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在湄潭敲响,茅坪镇土槽村3332平方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80万元成功竞拍。几十年如一日推进农村改革,让湄潭县农民持续收获改革释放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