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猪周期”出现 暴露快速转型升级中的阵痛
从2016的高位跌落后,今年上半年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下探,五六月份已经降至8年来最低点。
所谓猪周期,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
本轮猪周期因猪价上涨下跌的时间以及价格波动的程度均超过以往,又被业内人士称为“超强猪周期”。
虽然近期猪价有所回暖,但目前仍处于下跌周期中,生猪价格依然低于养殖成本,许多中小养殖户或将面临亏损;与此同时,行业亏损将成为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逆势扩产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
风险与机遇并存,这就是猪周期带给养殖业的启示。
超强猪周期
“生猪价格波动既有季节性,又有周期性。”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说,猪肉消费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我国生猪价格在一年中会出现季节性变化,呈“两头高、中间低”的价格走势。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本轮猪周期始于2014年4月,猪价的爆发式增长则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到2016年高点时,生猪收购价高达每斤10元到11元,一头猪盈利近千元。此后至2017年中,猪肉价格虽有小幅下跌,但依旧处于高位。
2018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断崖式下跌。直至今年4、5月,全行业生猪收购价跌破成本价,到达201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农产品周期性波动是必然的,这是由农产品的生产特性决定的,大部分农产品是季节性收获,所以波动比较平缓。
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指出,但目前猪肉呈现的状况是异常波动,这中间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提供的材料显示,从2014年4月猪肉价格开始上涨,至2016年5月达到最高点,上涨期长达25个月,超过此前三轮猪周期的上涨期至少3个月;2016年5月开始的下降期,至今已经超过25个月。
超强猪周期
而按照此前几轮猪周期的规律,下降期会比上涨期普遍多3个月以上,这意味着本轮猪周期时间或将超过50个月,所以又被业内人士称为“”。
这一轮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
从市场规律来看,猪周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猪价暴涨暴跌和超强猪周期的出现,背后是我国生猪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行业内普遍认为,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猪场出栏量仅占全部出栏量的10.6%,2013年占比为40.8%,2016年占比攀升至44.9%,仍然不过半。而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非常高,2009年美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出栏占比就高达96.8%。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告诉记者,2017年全国生猪屠宰量6.8亿头,规模以上企业屠宰量2.2亿头,也就是说,规模以上企业屠宰量仅为32%。
商务部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都是以散养户、中小规模养殖户为主,尽管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但中小养殖户仍占据较大比重。
“中小规模养殖生产成本高、专用性资产投入小,对猪价较为敏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周振说,另外国内的养殖户很难接受如同欧洲一样的配额式管理模式,养殖行为自主性强,同时对信息预警接受度差、接受能力低,养殖依旧靠直观感受。
“在价格趋低时,养殖主体易减少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即缩减产能或直接退出生产,当价格趋高时,立即扩大生产或再次恢复养殖。”
因此,周振说,这就容易造成猪价大起大落。
“猪肉行业在国内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主管部门无法直接干涉,因此行业内的大型企业经常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而疯狂扩充产能。”
与此同时,为履行对股东、股民的承诺,猪肉养殖上市公司通常会急于扩产、做大规模,从而形成恶性竞争。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一位人士说,这显然也是导致猪价异常波动的原因之一。
出局与扩张
按照市场常理,生猪市场供需关系与市场心理波动互为影响,但在社会各界似乎已经习惯了猪肉价格起起伏伏之时,猪周期仍然让行业苦恼。
全行业普遍出现亏损。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中下旬以来活猪价格持续下降,降幅高达32%。5月份第2周,全国活猪、猪肉和仔猪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0.45元、19.62元和24.4元,同比分别下降30.5%、23.3%和40.2%,当时每出栏一头商品肥猪亏损300元左右。4月份,全国商品肥猪养殖场户亏损面达88.6%,
在经历了2016年的暴涨之后,今年这一轮的价格下跌让行业倍感煎熬。
6月4日,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温氏股份(300498,SZ)发布了《2018年5月份商品肉猪销售情况简报》,销售收入和销售均价大幅下挫。简报显示,2018年5月,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81.52万头,收入21.94亿元,销售均价10.37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11.40%、-20.97%、-26.77%。
以养猪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盈利都是略减或预减。
除了温氏之外,
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为1亿-4亿元,同比下降66.67%-91.67%;正邦科技(002157,SZ)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00.00万-1.40亿,同比下降49.06%-70.89%;雏鹰农牧(002477,SZ)今年一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下跌228.94%。
相对于大型养殖企业的窘境,中小养殖户正在经历生存考验。
河南省正阳县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生猪价格大幅下跌,4月份开始跌破成本价,生猪价格最低时跌至4.5元/斤,目前每头猪赔300元左右;该养殖场在2016年高峰期养殖规模达到1200多头,目前已经减产超过一半,且能繁母猪的淘汰率比正常上升了30%。
记者调研了解,河南正阳是国内生猪主产区,养猪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如今养猪亏损的情况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短短几个月时间,县里已经有很多养殖场被淘汰出局了,目前还在坚持的养殖场也前途未卜。
“猪周期对于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屠宰加工企业也不愿看到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这些波动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企业还是希望市场保持相对稳定。”
金锣集团党委书记郑培清说。
2018年可能不会是这一轮猪肉价格下行的终点,2019年猪肉价格或继续探底。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能繁母猪的整体存栏量没有实质性减少来判断,生猪产量在未来一年不会有大范围的减少,
猪周期价格下行是行业转型的红利期,亏损会导致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而这往往是大企业兼并扩张的机会。
在2017年的下行过程中,温氏、正邦、雏鹰没有一个缩减产能,反而是增加产能。“2018年只是下跌的第一年,接下来行业免不了出现亏损。”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说,
猪周期怎么破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刘琳 里雨曦 实习生 赵小凡
导言:猪周期频繁爆发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
猪肉价格周期性的暴涨暴跌不仅让行业为之苦恼,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生活质量。
一方面需要顺应市场规律,顺势而为;另一方面需要继续鼓励规模化养殖、完善养殖户补贴、提供预警信号,并整合规模以上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大数据,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广、更多。
据《财经国家周刊》调研了解,由于猪肉行业是国内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想要破解猪周期,
需要综合施策,社会共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破局“猪周期”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市场规律的试验场
“破解猪周期,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猪肉行业来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该如何定义?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又应如何体现?生猪市场作为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破解猪周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场。
“尊重市场的作用,先要了解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周振表示,回顾过去多年我国猪周期可以发现,虽然历次周期中掺杂了气候、疫情、政策变化等各种不同的外在干扰因素,但猪肉市场仍然保持了其自有规律,即三至四年一个周期,上涨周期略短,下降周期略长,这是由全国范围生猪养殖产业结构以及市场供求现状决定的。
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就是要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生猪价格下降,国家对养殖户实行补贴,养殖户受到鼓励,不但不削减产能,部分养殖户反而加量购买,结果加剧了供大于求的行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本刊记者表示。
《财经国家周刊》调研发现,目前与生猪养殖和猪肉市场监管服务相关的多个部门,均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应对本轮猪周期的第一原则。
价格作为市场信号,是最好的预警。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认为,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下调,会看到管理不善、经营能力较低、资金实力较差的一些中小型养殖户退出市场。
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对正常市场波动的容忍度。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习臻表示,
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对于猪肉价格的异常和剧烈的波动也要防范。以政策性引导代替显性直接干预,实际上是政府的“治本”手段。
应对猪周期,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李习臻表示,猪价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要考虑养殖户的利益,也要照顾消费者的利益,两者不可偏废,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应对机制,减少剧烈波动对生产、流通、消费的不利影响。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类举措已经开始实施,比如2018年3月,商务部就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机构开展了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稳定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力求保障养殖户利益。
加速产业升级
“小生产”和“大市场”是生猪行业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矛盾,也是形成国内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美国等其他欧美国家也都曾经持续爆发猪周期。比如,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经历了5-6次典型的猪周期。随着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大幅提高,猪周期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周期显著拉长,但也并没有完全消除。
商务部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小养殖户进入的门槛比较低,生产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无法充分利用、准确判断市场信息,一旦生猪行情合适,便一哄而上、跟风扩张,一旦无利可图,常常又恐慌性退出,造成猪肉产量大起大落。
“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生猪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上下功夫。”
李习臻说。
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除了在猪肉价格剧烈波动时采取短期的应对机制外,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长远的机制建设上平抑猪肉价格波动,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
推动规模化养殖是生猪行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为中等规模养殖主体创造良好的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环境,助推中小规模占主导的生产结构向大规模占主导的结构转型。另一方面,要创新规模化发展形式,推进“公司+农户”合作机制。
周振表示,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养殖主体签订生猪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规模化养殖。
还要鼓励促进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开展合作、联合,组建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形成规模化养殖主体,通过做好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快养殖规模化进程。
此外,
除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之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举措。
上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表示,防病防疫从而防止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叠加、加强环保监管、优化水网水系规划、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以及促进猪肉品牌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可成为政府的发力之处。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猪肉质量、提高猪肉生产效率,可能比一味扩张产能更为重要。
未来将要进一步引导养殖企业加快品种改良,不断提升肉类品质,更好满足居民对绿色、有机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创新猪肉流通方式,充分依托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模式,加强猪肉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对此,李习臻表示,
挖掘数据力量
在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农业部党组成员朱保成看来,猪周期频繁爆发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养殖行业依旧以小农户为主,规模较小,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户的判断是盲目的。
“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总有一定滞后效应,而且信息量巨大,应该选取哪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是个难题。”
潘建成也认为,如何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破解猪周期的另一个关键之处。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业内人士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监测到、并提供出更高质量的信息,二是如何打通信息传播的通道。
我国数据信息质量还有待提高。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表示,国家的相关数据基础较差,由于我国数据信息事业起步晚,数据历史、准确度、包含度都有欠缺;此前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欠合理;缺乏信息预警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多个部门都在加强这一工作。以商务部为例,通过加强猪肉市场监测,商务部及时掌握猪肉批发、零售等环节交易量、交易额、价格等信息,并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模型,运用统计模型、关联分析、专家评估等手段,加强猪肉市场预测预警。
未来,构建指标更为全面的监测体系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潘建成看来,目前我国有关生猪养殖和猪肉价格的监测信息并不完整,应构建一套包括供给端、需求端和进出口市场的指标体系。
数据的准确性也同样受到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数据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数据存在采集或分析环节的问题,可能会影响生产者做出正确判断。
比如,生猪数量不变,猪肉产能是否一定不变?答案是否定的。周振表示,随着养殖能力的提高,一头育肥猪的产肉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果信息采集和分析中刻舟求剑,先监测生猪数量,再按照前两年单位生猪的产肉量,估算当下猪肉的总体供应,很可能就会失真。
如何让广大分散的养殖户了解到各类市场信息,是另一个工作重点。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有专家认为,
未来加强市场信息发布的工作方向,也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表示,,每一种信号都是有价值的,政府要做的是去规范这种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让其真实地反映市场。
亟需社会共治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猪肉的几大主管部门中,市场监管总局管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委做标准,还有工信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管理部门,各部委之间应该加强联动。
互联网发展到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乡镇,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各地方数据进行整合并不难。在朱保成看来,目前很多主要生猪产区依旧是信息孤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需要建立国家级平台,让供销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共通。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权威、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这是指导农业发展的千年大计。
对此,许世卫认为,
破局猪周期问题需要社会共治,一起发力。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也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倡社会共治,明确社会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市场调控决策机制;协会应该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性,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应该保持理智,不要盲目地追求做大做强,急功近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的消费者教育必须加强,从合理适度消费、怎么保证食品安全、怎样营养并存、精准营养等方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实际落地;另外,猪肉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媒体对事实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除此之外,高观还认为,
破局猪周期的金锣模式
导言:编制金锣价格指数,对于生猪养殖户、加工企业、行业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猪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因素,猪肉的暴涨暴跌和“超强猪周期”的出现,是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大型肉制品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2012年8月份,在山东省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山东金锣集团按照临沂市物价局工作部署和要求,编制了“金锣价格指数”,2014年已经完成了发布。
四年来,金锣价格指数的运行效果到底如何?
金锣价格指数玄机
金锣价格指数的打造,还得从山东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说起。
2012年,为了提升山东价格话语权、增强山东品牌影响力、促进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政府调控和监管水平,山东省开始建设首批价格指数体系。
除了金锣价格指数之外,首期规划纳入价格指数体系的还有临沂商城、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等10支价格指数。
为何会选择金锣集团作为主体之一呢?因为金锣集团在全国拥有18000家零售店、200多家办事处,能够准确收集全国的数据,这些数据甚至深入到村镇。
猪周期的循环往复给猪肉行业各链条企业都带来了影响,金锣参与编制价格指数是希望通过企业力量帮助政府部门更全面地了解行业,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
金锣集团副总裁樊红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具体来说,金锣价格指数的前期编制由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负责,从金锣销售平台直接编制生成,真实性得到了保证。
据金锣集团党委书记郑培清介绍,目前,金锣价格指数编制方案经过相关专家论证、完善,指数平台运行基本稳定,商品分类、信息网络、人员队伍日趋完善。
根据猪肉分类国家标准及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猪肉等级标准,相关专家确定了金锣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方法,将金锣猪肉产品共分为2个一级分类,7个二级分类,213个三级分类。
在考虑猪肉、生猪的特点并结合集团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金锣集团根据山东省物价局和临沂市物价局的建议,最终将价格指数分为以下几类:按指数的周期分为日指数、周指数;按对比的基期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按指数的范围分为单品价格指数、分类价格指数。
“金锣在全国的18000家零售店和200多家办事处,是金锣价格指数运行的基础。”金锣集团信息中心主任牛绍宝告诉本刊记者,指数系统通过每天各门店和办事处的订货量、零售价自动进行价格采集、整合和发布,系统日常的服务人员仅1-2人即可完成。
编制金锣价格指数,对于生猪养殖户、加工企业、行业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据调研发现,
“从功能上来说,金锣价格指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山东省临沂市物价局局长徐勤夫告诉本刊记者,金锣价格指数的编制有利于解决生猪、猪肉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建立价格指数平台,及时向养殖户、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发布权威、全面的价格信息,能够正确引导社会预期,防止舆论误导和恶意炒作,促进供求平衡。
另外,金锣价格指数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通过对价格指数的分析和解读,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政策,克服市场调节失灵;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市场布局及价格策略,保护养殖户利益,推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金锣价格指数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编制金锣价格指数,打造价格信息高地,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企业跨越发展之“魂”,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影响力、品牌竞争力与行业主导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树立行业价格风向标。
帮助养殖户抵御风险
客观地说,当前生猪市场上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价格信号传导机制,养殖户特别是中小散户对供给和价格变化不能提前应对,只能被动承担猪肉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而民间由于受限于组织实力、地域间信息沟通不畅等因素,无法充分起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科学指导生猪生产的作用。
金锣集团也在探索如何同养殖户联手形成命运共同体,开展“订单式农业”的养殖模式,帮助中小养殖户抵御猪周期风险。
面对现实情况,除了积极探索价格指数的建设之外,
记者在山东临沂调研发现,金锣集团在当地开展“订单式农业”,与养殖户签订包产合同。由集团统一分配给养殖户仔猪、饲料、疫苗、用药等生产资料,选择有实力、有资格的养殖户合作养殖。
杜传民是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小郝埠的生猪养殖户,养殖规模在800头。杜传民与金锣集团签订了保底收购价,即无论市场价如何波动,养殖合格的生猪金锣均以7元每斤的价格进行收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金锣集团对于养殖户的筛选是很严格的,
据杜传民介绍,为了满足集团的要求,他也事先完成了本身的扩产和养殖条件的改建,其中饲料投入、兽药使用等数据一定要做到记录详细,金锣集团会定期进行检查。
杜传民与金锣的合作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利润,且避免了猪周期带来的损失,这也带动了本村的很多养殖户积极改造自身条件与金锣合作。
本刊记者在临沂市调研发现,金锣集团在临沂当地选择有实力、有资格的养殖户合作养殖,并与养殖户签订包产合同,由集团统一分配给养殖户仔猪、饲料、疫苗、用药等生产资料,每年生猪出栏数达上百万头左右,有效地进行了精准扶贫,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金锣集团这种订单养殖的优势在于,无论市场行情优劣,都以签订合同价格收购,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利用了全产业链优势,保证企业不受损失。
在徐勤夫看来,
金锣在养殖端的投入不仅打通了整个生猪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形成了猪肉行业的闭环生产链,同时订单养殖也弥补了金锣价格指数在养殖端数据的缺失,促进了金锣价格指数在行业链条各环节数据的不断完善。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
鼓励更多同行参与
有不愿具名的行业内人士表示,编制金锣价格指数,对于生猪养殖户、加工企业、行业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生猪、猪肉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第三,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通过编制金锣价格指数,有利于金锣树立行业价格风向标。
当然,刚刚起步的金锣价格指数也需要不断完善。
一方面,由于金锣价格指数发展历史较短,经历的周期数较少,其数据标本量少,且目前并没有覆盖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可供分析的数据有限。
另一方面,金锣价格指数目前仅覆盖金锣一家企业,竞品企业由于竞争关系,恐泄漏商业机密等顾虑,进入金锣价格体系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制约了数据的广泛性。
金锣集团副总裁樊红旺对本刊记者说,金锣集团编制价格指数实际上更多是承担了社会责任,构建目的也是可以与全行业共享,金锣不仅希望更多的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企业参与进来,实现行业共享共荣,也希望金锣的价格指数运行模型可以同国家有关部门共享。
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一起推动建立科学的预警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减少猪周期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损害。
对此,一位行业人士认为,破局猪周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徐勤夫看来,目前金锣价格指数在山东省级平台进行发布,政府将帮助企业提升价格指数发布平台的权威性,并扩大到国家平台来发布,以扩大对市场的引导力。
受访人士认为,金锣价格指数的成功在于企业和政府良好的联动关系。“政府将帮助金锣价格指数不断升级,联系更多企业加入进来,扩大样本量,增加指数的权威性。”徐勤夫如是说。